來源:瀘州新聞網
核心提示:瀘州臨港產業物流園區總體規劃中期成果匯報會于昨日下午召開,會議對《臨港產業物流園區總體規劃》、《臨港產業物流園區產業規劃》、《臨港產業物流園區交通體系規劃》初稿進行了廣泛的征求意見和建議,為進一步完善規劃奠定了基礎。
瀘州臨港產業物流園區總體規劃中期成果匯報會昨日召開
科學規劃 突出產業和物流
劉國強劉強等市領導出席會議
瀘州臨港產業物流園區總體規劃中期成果匯報會于昨日下午召開,會議對《臨港產業物流園區總體規劃》、《臨港產業物流園區產業規劃》、《臨港產業物流園區交通體系規劃》初稿進行了廣泛的征求意見和建議,為進一步完善規劃奠定了基礎。市委書記劉國強,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強,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鄒蔚,市委常委、市總工會主席陳冠松出席了會議并聽取匯報,會議由副市長張顯富主持。
瀘州臨港產業物流園區總體規劃中期成果匯報會在南苑會議中心召開。記者 牟科 攝
劉強在聽取了成果匯報和有關部門的意見、建議后指出,這次的規劃定位很準確。各部門的提議很有見地,規劃是戰略部署,各部門要更好地服務,做好這個規劃。在下一步的完善中,設計單位要突出產業和物流的定位,產業定位是臨港產業,希望做好近5年的規劃和定位,要把“臨港”研究透,一定要大進大出,實現基本平衡,還要研究快速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的對策。其次,要把物流這一塊研究透,瀘州臨港產業關鍵是服務好成都經濟區和云南、貴州,要把腹地經濟研究透,把服務半徑、服務曲線研究透。港口一定是個港口群的概念,一定要做好水、鐵、公、空四位一體概念的研究,要研究好重慶、武漢、宜賓等周邊地區的發展,明確比較優勢和劣勢,在發展上既要合作,也要錯位。各部門、各區縣要積極研究好各自的工作,站在全市的角度上提出修改意見。大家要盡一切努力,使規劃做到科學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并最終落到實處。
會上,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分別對《臨港產業物流園區總體規劃》、《臨港產業物流園區產業規劃》、《臨港產業物流園區交通體系規劃》初稿作了陳述。市住建局、市環保局、龍馬潭區政府、瀘縣政府等與會單位就三項規劃初稿作了點評和發言。
記者 湯頌 實習生 鐘倩
相關新聞
多港帶物流 物流興產業
《臨港產業物流園區總體規劃》初稿昨日亮相
昨日,備受關注的《臨港產業物流園區總體規劃》初稿終于亮相了。這份規劃初稿從城市發展戰略、功能定位和總體規劃三個方面,對臨港產業物流園區進行了總體設計。整個規劃體現出了六句話:以多港帶物流、以物流興產業、以產業促發展、以發展營環境、以環境駐人才、以人才保持續。
規劃理念:尊重與創新
《臨港產業物流園區總體規劃》初稿在理念上體現了尊重與創新。該規劃基于總體規劃的“一核兩副”空間結構,根據城市空間發展理論,分析并研究城市產業發展逐漸東移所帶來的城市用地結構變化,又創造性地提出在東部的核心位置增加城市東部副中心,以此來協調總體上城市西部發展后勢不足,東部發展潛力巨大的不平衡特征。
空間結構:一軸兩帶兩心多片
《規劃》中提到的空間結構為一軸兩帶兩心多片。一軸指的是產業服務軸,它聯系了園區主要的空港產業、高新產業、臨港產業、旅游業等,積聚了港口物流、多色產業、商務辦公、總部經濟、保稅物流、商業娛樂、休閑度假及生活配套等服務功能。兩帶指的是沿江風貌景觀帶和生態旅游體驗帶。兩心指的是產業服務核心和商貿服務核心,其中產業服務核心要具有產業服務、金融外貿、商業辦公、科技展覽等功能;商貿服務核心要具有金融貿易、科技研發、文化會展等功能。多片指的是被龍溪河、城市道路及鐵路等因子分隔形成的多個功能片區。
重點范圍:四大組團160多平方公里
在總體規劃范圍內,以自然河流、山體、城市主要干道、鐵路等分隔,通過主要功能分區形成的四個大的組團。各個組團的范圍就是本次規劃設計的重點范圍,總面積為162.6平方公里,包括空港物流園、生態科貿園、臨港物流產業園和神仙橋物流產業園。
在總體規劃范圍內,以城市北部副中心、東部副中心所在的兩個區域為本次規劃設計的核心區域,總面積為15.1平方公里,分別為科貿中心區和中央商務區。
記者 湯頌
責任編輯:王鍶焰